搜索

您的关键词

■记者 吴华

“如果每位教师都将开拓新方向、打造优势领域、出标志性成果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担当,个人的发展就会与实验室和学校的发展高度统一,一流建设的步伐就会更快。”刘宏伟教授说。

“‘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西电人’大讨论开展,就好似让原本埋头走路的大家唱起军歌迈步子,让实验室的‘科研战士’行起军打起仗来更有斗志、更有士气、更有力量!”水鹏朗教授说。

“大讨论倡导大家要立德、立功、立言,让实验室的每一分子都不惧科研高峰的挑战,不畏攀峰途中的荆棘,择善而固执,担起使命便永不放下。”杨志伟副教授说。

……

如春风乍起,激活一池春水——

“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西电人”大讨论自9月初启动以来,就让位于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北校区科技实验楼里,被校内师生亲切称为“电子所”的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整个“脉动”了起来。

凝结“一条心”:

统一思想,共塑学者价值观

几代西电人不懈的努力,让这个专门从事新体制雷达和雷达信号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的实验室,成为我国首批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更跻身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

经过多年建设和运行的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梯队。实验室团队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实验室现有教职工63人,教授29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30人。在中国科学院保铮院士的带领下,他们中30余人次入选或获评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等。

如今,学校开展的“三有西电人”大讨论从这群教师身上激发出的活力与创造力,正在转化为令实验室“发动机”高速运转的“新能源”。

“实验室近几年发展迅速,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标志性成果产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高速发展必然带来思想建设的迫切需求。思想认识的水平可以决定我们的学术方向和未来,认识水平上不去,就会越来越没有声音。”

实验室主任刘宏伟教授认为,当下开展大讨论十分必要。“我们的理想和追求到底是什么?作为大学老师,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和育人事业究竟肩负着怎样的责任?必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不能跑偏。在信息时代多元化背景下,科研价值观的塑造和学者价值导向的塑造,都是这次大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新进教师数量已超过实验室人员半数,年轻人对西电人的传统和文化还并不熟悉,大讨论在统一思想和价值观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实验室副主任刘峥教授介绍说,9月以来,实验室通过集中讨论、小范围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凝聚了共识,争做“三有西电人”已经成为实验室成员团结一致、积极创新、攻坚克难的新动力。

“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态势、一流的品味,必须要有大眼界、大格局、大胸怀、大境界,通过做‘三有西电人’的学习讨论,我们要深入思考如何做有理想、有追求和有担当的西电人。”这是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晓静院士发起大讨论的初衷,也是10月12日她来到实验室参加电子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扩大会时特别强调的内容。

搏尽“一股劲”:

产出“不可替代”性科研成果

“国际前沿有地位,关键技术有突破,重大装备有贡献。”遵循这样的科研工作整体定位,实验室坚持“两个面向”,即面向我国国防建设对雷达技术的重大需求,面向本学科国际研究前沿,持续开展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预先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国防“973”和“863”高技术项目等。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有66项,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2014年,由学校牵头、实验室为主体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位列行业产业类第一,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卓有成效,但距离‘创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距离肩负起实现学校‘双一流’目标交给我们的沉重担子,这些还远远不够。”刘宏伟说,“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晓静院士反复强调要产出‘不可替代’的成果,这项要求非常必要且十分紧迫。”

目标要如何落地?刘宏伟认为,一方面,要有符合科研发展规律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办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我国科技领域发展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学术评价逐步从重‘量’向重‘质’转变,国家需求也从解决‘有无’问题向实现‘领先’转变,我们需要把握这些变化趋势,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瞄准引领发展的目标,产出不可替代的成果,支撑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作为实验室主任,刘宏伟考虑更多的是雷达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我最大的压力,是要把雷达事业传承下去,不能做着做着就无声无息了。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新时代,实验室面临的是创新和引领的新问题,我们的追求,是要在国际同行中具有话语权、影响力,做到国际领先。我们每一位教授都应该思考三个问题——有没有开拓一个新的方向?有没有在该方向上做出创新?有没有产出标志性的成果?这三点只要能做到一点,实验室的发展就了不得了,如果学校的每位教授都能做到一点,学校的发展也就了不得了,这是一代西电人的担当。”

“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大多都习惯于默默低头走路、埋首干活,而如今大讨论让我们有了机会振臂呼出共同的理想。”水鹏朗教授感慨道:“现在,大家可以喊着口号、唱着军歌迈步向前,大家深深感到,科研冲锋的号角嘹亮,产出不可替代成果的魄力舍我其谁。”

“大讨论让我们更坚定,也更自信。”陈渤教授说,“我们既要有在电子信息与国防科技领域争创‘领头羊’的理想与追求,也要担当重任为国家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领军人物,还要在提升国家战斗力与影响力的重要科研计划与型号产品中作出应有的贡献,走出一条有特色、有潜力的发展道路。”

同圆“一个梦”:

将“个人梦”融入伟大“中国梦”

立德树人是根本。实验室现有350余名硕士生、130余名博士生和近10名博士后在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实验室的教学活动与科研紧密结合,已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理论基础扎实,研究能力强,受到各界好评。近5年已培养博士生170余名,硕士生800余名。培养的博士生中有4人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5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实验室建立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为科研人员和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各研究组定期的学术讨论,为员工研究视野的拓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实验室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团队文化。每一天,实验室的4个会议室都会被提前预订一空,每晚都有老师带着员工在会议室里进行研讨,没有理想和追求,这个传统很难支撑下来。”刘宏伟说,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把这种学科和团队好的文化传承下去。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保铮院士被雷达界同行誉为‘雷达裁判长’,我刚读博士那会儿开始写论文,请保老师帮我修改,让我吃惊的是,保老师不光从大纲上进行了修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做了细致的订正,这个细节对我影响至深,老一辈实验室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感动更鞭策着年轻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砥砺奋进。作为老师,不仅要成为员工学术发展道路上的‘引路人’,还要成为员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好帮手’。”电子所党支部书记苏洪涛教授说,大讨论与学校自成立以来形成的西电精神一脉相承,开展大讨论,也是对西电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记得刚上大学时,一进校园,校门口就挂着标语‘进了西电门就是西电人’。”杜兰教授说,“我们大学同学入学20周年聚会时,大家都清楚记得这个标语,‘西电人’的称呼让我们有了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如今,大讨论又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大家不自觉地把学校的发展和自身联系在了一起,作为西电人,我们的理想与追求就应当与西电相互‘耦合’。”

……

随着大讨论的深入开展,西电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将个人命运同西电命运、国家命运关联起来,将个人成长成才梦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融入“中国梦”,在筑梦路上不畏艰难,担当前行。

在电子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扩大会上,郑晓静这样勉励实验室教师:“人生的不同阶段内涵不同,每一个西电人都做最好的自己,能量就会聚集起来,学校就会发展得更好。”

上一篇:关于举办“第二届电子信息青年学者论坛”的通知

下一篇: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晓静参加电子所党支部扩大会